江戶時代四國有些村落將遍路視為成年禮,青年必須經過遍路的洗禮才被認定是一位成人、具有結婚的資格,如:松山市附近的村落。
這些年輕人並不是穿著白衣,而是穿著松山特產的藍染的藏青色碎白點花紋衣(稱為「伊予絣」),或是黑衣。由於這樣的穿著,他們也被稱為「カラスヘンド」(烏鴉乞食者)。有些年輕人血氣方剛,會比賽誰先完成八十八所佛寺的巡禮,因此也被稱為「伊予のハシリヘンド」(伊予的奔跑乞食者)。
松山市的和氣地區(第53番丹明寺附近)到大正時代仍流傳著青年遍路的習俗。這些青年們從學校畢業後,約十六、十七歲時離開父母,大約兩、三年間在空屋中共同生活,並相伴走四國遍路。
少女們集體走遍路,也在四國及四國以外的地區存在,如:松山市的一些村落、九州大分縣別府市、瀨戶內海的興居島等。他們有些是純粹女性的團體,有些是與青年們一同組團。
在松山市的鷹子町(第49番淨土寺附近),因日本傳統認為女性十九歲正值厄年,所以為了除厄,流傳有少女集體走遍路的風俗,這同時也是他們出嫁的先決條件。
松山寺平田町則是青年男女們一同組團,並有老婆婆隨行。
岡山縣的笠岡也有類似風俗,他們會選在農曆三月時搭船至四國走遍路,參加的少女們大約是十七、八歲,人數約在十五至三十人之間。以上這類未婚少女集體走遍路就稱為「娘遍路」。
小編前年走過遍路後,覺得遍路能鍛鍊心志,培養毅力、耐力,對於青年人格的養成實在很有幫助,因此見到江戶時代的青年遍路、娘遍路的風俗,覺得當時代的人們真是有智慧,他們不是用龐大的知識、資訊一味地灌輸給青年,而是讓他們在大自然中感受無常、學習謀生,用自己的雙手與雙足體驗世界的寬廣、生命的深邃動人之處。不過很可惜的是,無論青年遍路或「娘遍路」都在大正、昭和時代相繼消失了。
進入二十一世紀,透過大眾媒體的宣傳,遍路道上的年輕人又逐漸增多了。民間團體「NPO法人ニュースタート事務局」自二00三年開始也為曠課生、繭居族等青年族群舉辦遍路活動,希望青年們藉由徒步遍路,在大自然和歷史文化中發現自己的渺小,讓身心重新復活。
雖然根據二0一五年四国遍路・世界の巡礼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,二、三十歲的遍路者只佔15.2%,遍路的族群仍然以中、老年人為主,但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,年輕的遍路者會愈來愈多!
參考文獻:森正人著,《四国遍路》,東京:中央公論新社,2014年。
照片來源:
1.愛媛県生涯学習センター
http://ilove.manabi-ehime.jp/it_k…/kouza/13kouza04/photo.asp
2.NPO法人ニュースタート事務局
http://www.newstart-jimu.org/event/henro.html